【棉花糖實驗的謬誤】
1970年代心理學教授Walter Mischel在史丹佛的附屬幼稚園進行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實驗內容如下:給受試的小孩一個棉花糖,並告訴他,如果他在15分鐘內沒吃掉這個棉花糖,可以再得到一個棉花糖。
研究結果發現那些選擇不吃棉花糖的小孩,有較高的忍耐力和自制力,而且他們未來在各方面的成就會比較高。
所以棉花糖實驗到底有什麼問題?
我從小就是那種會把得到的糖果餅乾藏在一個盒子裡捨不得立刻吃掉的小孩,結果不小心放太久,打開盒子發現巧克力融化了,義美小泡芙也過期了。棉花糖實驗想告訴我們的是延遲享樂(delayed gratification)的觀念;從實驗角度來看確實合情合理,不過現實世界是如此捉摸不定,也沒有誰能保證你忍耐以後會有人給你第二個棉花糖,有時候就是要把握當下,不是嗎?
在經歷過去年的暴動和今年的疫情以後,智利比索狂跌,社會動盪不安,民眾普遍對未來感到悲觀,一直以來都相信未來操之在己,卻突然被一巴掌打醒,才強烈地意識到生命是如此無常(秒變美索不達米雅人?)
棉花糖實驗過度簡化了物質與快樂程度的關係,不一定15分鐘以後吃兩個棉花糖的快感會高過於當下立刻吃棉花糖的快感,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候我們會一直忍耐並盲目地等待「某個時刻」的到來,等到最後才發現其實那不是自己想要的。是我就要跟棉花糖實驗人員説:我不要等你的第二個棉花糖,我會想辦法再去找100個。然後把他的棉花糖吃掉。
從台灣帶來的花雕雞泡麵竟然過期了,原因是捨不得吃,結果現在要儘速吃掉好幾包過期泡麵,根本沒有想吃的時候吃到的那種快樂和滿足感啊。
泡麵給我的啟發好多
The End.